无止之境解读平安的使命与成长中国经营报

发布时间:2024/1/22 18:06:47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舞台上,平安用32年的时间,探索出了一条独一无二的成长路径,这是一个发展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追求永无止境的故事——《无止之境:中国平安成长之路》。

《无止之境》这本书,是由著名媒体人、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带领团队推出的一本商业观察力作,从外部视角纪录并剖析了中国平安32年的发展历程。

秦朔曾被《中国青年》杂志评为“可能影响21世纪的位中国青年”、先后获得“最具影响传媒人物”(《今传媒》)、“中国传媒年度人物”(《传媒杂志》)等多个业界荣誉。

作为这个时代的观察者,秦朔见证了几代创业者,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年,海尔集团、联想集团成立;年,娃哈哈成立;年,平安集团成立。

那是一个大起大落、大是大非激烈碰撞的年代。张瑞敏、柳传志、宗庆后,这些披荆斩棘、日后被人们称为“中国第一代的企业家”,成为中国创业者们的“精神图腾”。

马明哲正是其中一员。如今,他的名字在金融界可谓无人不晓。但在年,他只是深圳蛇口的众多创业者之一,凭借一腔热血创办了平安。成立之时,平安只有13名员工,后来增加了10名。平安人打趣说,“到年底,作为中国第二大保险公司,我们已经有了23名员工。”

这些略有“自嘲”意味的话语,却颇有些逆境之下的乐观精神。

30多年后的今天,在全球排名前十位的大保险金融集团中,平安资产名列第一,收入和市值名列第二。值得一提的是,平安是这个名单上最年轻的企业,其余多数都是国际上久负盛名的百年老店。

秦朔曾说过,企业家天生就是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承担者,风霜雨雪本就是环境的常态,成长的能力往往是逼出来的。在这本书中,他用大量细节勾勒出一个个精彩的商业故事,从“平安路”、“平安人”、“平安精神”三个层面给出重要解答:为什么是马明哲?为什么是平安?让外界有机会窥见一个更为真实、更有血有肉的巨头成长史诗。

平安“1号员工”:马明哲其人

据粗略统计,每0个中国人中有一个是平安人,每7个中国人中有一个是平安的客户。但是,很多人却不了解平安的“灵魂人物”——马明哲。

加拿大歌手、诗人科恩曾说过,万物皆有裂缝处,那是光射进来的地方。如果把这句话放在马明哲的身上,那就是,万业皆有机会,皆有他目光所及的地方。

资深经济学家胡祖六曾评价到,马明哲是一位了不起的企业家。他身上具备了一个优秀企业家的良好素质。一是目光远大、具有战略思维;二是大胆开拓、锐意进取、不断创新;三是无比地执著;四是严于律己,身先士卒。

接触过马明哲的人都认为,除了上述这些企业家特质,马明哲还拥有孩童般的好奇心和强烈的学习愿望。平安集团监事会主席孙建一回忆,马明哲从不抗拒新兴事物,凡是见到有意思的东西,他都要去琢磨、去学习。平安初创时,马明哲不懂英语。他经常坐火车到全国各地出差,路上总抱着一本英语词典背单词。通过自学,马明哲可以用英语和外籍高管顺畅沟通。

平安的创办历程,也印证了马明哲出众的学习能力。他半路出家,并非金融科班出身,但这并不妨碍他带领平安成为国内领先的金融科技巨头,自身也成长为综合金融方面的顶级专家。

与许多企业家不同,马明哲为人低调,不爱交际,不爱扎堆。他除了一年两次因业绩发布会在媒体聚光灯下露面,极少出现在公众视线里。他将时间空出来,用于构思战略,想5年、10年甚至15年后的东西。

《无止之境》中,有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孙建一说,马明哲对生活的要求极其简单。一天12小时的会,可能中午只吃两块三明治或一个汉堡包。

“我们都说他既不会玩,也不会吃。除了必要的应酬,很多时候他就吃快餐。他也不太会点菜,不太会喝酒,一喝就容易醉。他酒量不是很好,但对别人敬酒很少推辞。平安回归A股上市庆祝酒宴上,他多喝了几杯,话多了一些,边喝边说:‘我这辈子不想做别的事,只想把平安做好,让这个民族企业和国际公司一样好,甚至比它们还要好。’”

这段话异常真实,他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目标,数十年如一日,维持着超强、超常的工作状态,以至于孙建一评价道:“马明哲是用自己的灵魂,入股了平安。”

商界有这么一条规律:但凡成功企业,必然有其灵魂人物。如乔布斯之于苹果公司,唐纳德·基奥之于可口可乐,比尔·盖茨之于微软,马云之于阿里巴巴。

所谓“灵魂人物”,其个人气质、性格秉性与价值观,往往深刻烙印于企业发展之中。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正是因为马明哲的专注、坚定、热烈的工作激情和开阔的视野,才让平安拥有了三十年“乘风破浪”的求索底蕴。

平安路:在曲折中前行

回过头来看,80年代的第一代企业家身上有一点最为可贵。时代剧变下,他们曾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尚未完全建立的制度、思想与文化的冲击、内外压力与质疑……但他们目标坚定,从未放弃,坚持在摸索中前进。

马明哲也是如此。平安的创办与发展经历了重重波折,一开始就差点夭折。

《大道平安》中记录到:年,蛇口工业区建立伊始,便着手建立社会保障机制,要求在蛇口开办工厂的“资本家们”为每一个“打工仔”、“打工妹”缴纳养老、医疗、雇主责任险,缴纳比例为劳务费的20%,费用由蛇口工业区劳动人事处代为收取。

后来,招商局社会保险公司全权接管了蛇口工业区劳动人事处的社保相关职能,“退休金改为由社保公司统一运作”。一年之后,马明哲由社保公司经理助理升任副总经理,全面主持社保公司工作。

到了年,马明哲却经常犯愁。“社保公司已经成立,汇聚了工业区大量的统筹资金,将来要用作支付职工退休金,如果遇上通货膨胀严重的时候,这笔钱放在银行里肯定要贬值。”

20世纪80年代,那是一个万业复兴的时代,也是一个计划体制尚未完全被打破的时代。中国保险业刚刚恢复,市场处于完全垄断,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人保)一家公司、一种服务、一种价格,没有其他选择。

为了追求行业增长的“无止境”,打破既有陈规,蛇口社会保险公司开始仿照香港地区的商业保险,将雇主责任险转变为工伤保险,并从这个险种入手,开始操持办理商业保险。

但根据当时规定,工伤保险属于商业保险的范畴,社保公司无权经营。社保公司如果要经营商业保险业务,该怎么办?答案是,要经过“监管部门允许”,也就是要获得“牌照”。

《无止之境》中有这么一个细节:在年的中国平安寿险明星高峰会上,马明哲亲口讲述了当初去北京“跑牌照”的情景。“年7月16日,我向人民银行深圳分行递交了一份申请成立保险公司的报告,之后就带着一个秘书、一名司机,开始了筹建。两年间,三次北上首都,两次直书,屡挫屡战。”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由于外部条件不成熟,马明哲前两次上京,筹建报告均被打回。即便连续被泼冷水,马明哲仍决心继续争取。

直至第三次到北京时,马明哲终于把握住了难能可贵的机会。他在各部门组成的研讨会上陈述了想法和思路,获得了大部分领导的认同。尽管有些领导还是提出异议,但经过一番争论,会议决定,采取让新公司“限于深圳特区开展业务”的折中方案。

但即便是这种结果,也让当时的马明哲欣喜万分。他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创办保险公司即将迎来第一缕曙光。

《无止之境》书中写到,年的11月,马明哲到香港参加当地的一个保险研讨会。会上,在收到的一叠名片中,香港太平、民安两家保险公司的名片触发了他的灵感。“以后要成立的保险公司就以‘平安’命名。”

至此,“名正言顺”的新生命,开始了自己三十多年的加速度成长之路。

第一个十年,平安搭建起体制机制平台,探索现代保险道路;第二个十年,专注于保险经营发展,探索综合金融模式;第三个十年,平安强化综合金融实践,开始探索“金融+科技”。年,平安30岁“生日”之际,收获了一份珍贵的礼物——平安市值突破万亿,跻身《财富》世界强第29位。回顾世界金融史,平安的成长速度令人惊叹,这得益于独一无二的改革开放浪潮,也得益于平安自身的进取与努力。

科技的狂热信徒

浩浩荡荡的30年时光,“而立之年”的平安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马明哲在平安30周年司庆上说,平安第四个十年的最新目标是深化“金融+科技”,探索“金融+生态”,“成为世界前十大市值的科技公司、前十大市值的公司、全球领先的个人金融科技生活的服务集团”。

平安对科技的追求,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

谢虹是平安早期创始人之一。她回忆说,“他(马明哲)说,我们公司以后要给每个人都配一台电脑。那可是年!对我这样一个学计算机的人来说,当时觉得他是在吹牛。”

马明哲没有吹牛。《无止之境》中写到,平安的第一张保单就是用电脑出的单。后来当“会计电算化”流行时,平安提出建立自己的“以保单为中心的计算机数据管理系统”,要求所有分公司在开业时必须配置一台电脑、一台复印机、一台传真机。

如果公司的发展一帆风顺,也就没有了“传奇性”。企业家人无完人,也会犯错,尤其是在那个狂飙突进的时代。

例如甲骨文。在PC时代,微软和英特尔垄断了客户端的软件和硬件,没有人能够挑战。

甲骨文的埃里森最早(90年代)提出了网络电脑的概念,希望把计算能力转移到网上,把客户端降级为终端入口。这个概念有点类似于现在的“云计算”,但这一想法太超前,未能实现。

平安也在“超前”上跌了一个跟头,那就是PA18。当时,这是平安科技转型的第一次尝试。马明哲提出,希望将它建成国内优秀的金融网站,并创造出“第二个平安”。

但是,这个项目还是失败了。

“PA18太超前了。年时,拥有电脑的家庭没多少,而且网速、消费习惯都压根儿跟不上。现在稀松平常的事,放在那个上网还要拨号的年代,是很难想象的。只能说,太可惜了。”

PA18的失利让平安认识到,互联网充满着不确定性。但是,项目的失利并没有吓退马明哲。相反,在此之后,马明哲反而加大马力,进一步推动平安的科技转型与创新。

麦肯锡全球总裁施南德在《无止之境》的序中写道:“Peter(马明哲)领导力的特征之一,是能够带领平安持续自我颠覆,与时俱进变革组织和运作模式。他具备极强的危机感知能力和机遇识别能力,面对重大抉择和改变时毫不犹豫,即便周围人都没能意识到变革的需要。”

《无止之境》中写到,吸取第一阶段的教训后,马明哲给平安设置的第二阶段工作重点是:利用科技改良金融服务。—年,这是信息化、流程化阶段,科技作为辅助手段帮助提升效率,完成了基础的技术平台统一和应用系统建设,以及一系列的科技平台改造。

第三个阶段:探索“金融+科技”转型。年到年,平安在基础科技上大力投入,建立了多个实验室,开发出国际领先的人工智能、人脸识别、区块链等科技应用,全面赋能产品、获客、服务、风控等金融主业的全流程。通过转型,从到年,平安的金融客户数量涨了3倍,互联网客户实现了十几倍的增长。

第四个阶段:探索“金融+生态”。年,平安开始构建生态圈,科技赋能金融,科技赋能生态,生态赋能金融。与此同时,平安科技利用前一个阶段形成的“牛刀效应”和“技术盈余”,让能力外溢,形成产品和服务向社会、市场输出,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这种义无反顾的投入态度,让平安进一步获得了更多的底气和信心。目前,平安的科技板块旗下已有11家互联网科技公司,年的市场总估值已达到多亿美元。倘若它们整合为一家公司,在中国互联网公司中的市值仅次于阿里巴巴、腾讯、蚂蚁金服,与字节跳动(今日头条和抖音的母公司)和美团点评相当。

从金融科技到城市科技,再到医疗科技,在机会多变的今天,再没有一套吃遍天下的招式,既定的方向,也要根据时代形势进行变革。而科技变革,离不开牢固的硬科技根基。

平安甚至比许多互联网公司更注重科技“底子”,长期在基础科技研究方面持续发力,包括AI技术、区块链技术、云等。目前,平安成立了8大研究院,57个实验室,拥有近11万名科技业务从业人员、3.5万名研发人员、名科学家的一流科技人才队伍。截至年12月末,平安的科技专利申请数累计达项;年,平安在金融科技和数字医疗科技领域的已公开专利申请数分别位居全球第一位和第二位。

尽管基础科技研究短时间内不会带来回报,平安仍然愿意每年投入集团年收入的1%作为研发经费。经过多年努力和数百亿元的投入,平安在多个领域建立了领先的底层技术和创新的应用技术,这不能不说是马明哲的远见与魄力。

年,平安的科技业务总收入达到亿元,同比增长27%。通过筑牢科技根基,平安集团业务全流程得以打通,在降本增效、风险管控等方面已见成效。

与此同时,科技赋能生态持续深化。金融壹账通于去年12月完成上市,成为平安旗下继汽车之家、平安好医生之后的第三家上市科技子公司。这些科技明星公司在客户拓展、当期盈利和增厚净资产等方面发挥反哺效应,为平安持续增长带来强劲动力。

现下,如果谈论中国的科技巨头,有一个新词频频被提及——“PATH”。这是当今中国最具创新力、引领性的四家世界级公司的拼音首字母的合成词,即中国平安(P)、阿里巴巴(A)、T(腾讯)、H(华为)。四家公司具有内生性、具有强烈的“民族制造”印记,在20、30年间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崛起道路。

人们公认,这些企业正在波澜壮阔的时代中奔向胜利的顶峰。而在《无止之境》中,秦朔回忆,自己多次问过马明哲,平安和他本人为什么能够成功?

马明哲回答说,平安还没到谈成功的时候,只是永远处于追求成功的过程之中,因此他个人也谈不上成功。“昨天的马明哲领导不了今天的平安”,平安永远在生长,永远在变革。

这正是“无止之境”的真正含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uyingzideren.com/sybxnr/470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