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体制内总体收入稳定,旱涝保收,保障好,每每都会引来“外人”艳羡的目光。但别人羡慕就真的完美无缺了吗?
很多体制内人员估计都有这么一个想法:我在体制内,有国家兜底,根本不用担心生病,不需要保险!
比如我朋友去年进的体制,单位也有给他们买了补充医疗保险。
一起看看详细的保障内容:重疾赔1万,住院能自费部分报销几千元,意外身故保额10万,如果意外导致伤残就按伤残比例赔付。
这就是单位的补充医疗保障:不得不说,确实比“外人”好,而且很便宜,但只能说,有总比没有好,切不可沉浸在幻想中。
02
法官的故事:去年8月,上海法制报刊发了38岁才子法官袁博病危,急需爱心求助的文章。
年仅33岁的袁博被诊断为鼻咽癌——一个优秀的法官、出色的法律人,在重病面前依然需要爱心筹款。
法官袁博
上海的医疗保障在国内是首屈一指的,无论是院级机构还是技术水准。公务员也有公费医疗,国家也会予以兜底。但为什么最终还要自费出钱?
不要你觉得,我们来看现实。
医院建议袁博采用免疫疗法,医药费全部自费,一次4万元。其他治疗费、护工费、膳食费等等其他费用还没算入。
此时,上海医保也好、公费医疗也罢,在巨额开销面前都只是杯水车薪。
想救命,只能用当前最有效的免疫疗法,如有需要,还要配合靶向疗法。在这种情况,有哪个家人还会选择用医保内的药?
说说另一个体制内的真实案例:85后的公立小学女教师——蒋红,体制内的典型代表,但就在18年被确诊未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自住院开始,高强度化疗已经花掉20多万元,后期化疗及骨髓移植保守估计费用万元,即便亲戚朋友已经凑了40多万,仍有80万的缺口。
到后来只能通过水滴筹发起筹款,至于能筹多少,看人品也看天意。连学校也发起了爱心捐款活动。
捐款现场
公立学校的教师不是体制内吗,他们没有医保?他们没有学校作后盾?环顾周围患病求助的人群,有几个是没有社保的呢?
社保在大病中有多少用,能覆盖多少,问下患癌的人就全部知晓了。
03
在体制内工作,感觉上确实稳定,有保障,让人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这一切也只是相对的。
长期这种感觉恰恰会麻痹大部分体制同学的风险意识,倘若没有提前做好防范兜底,当风险降临,最终也要跟普罗大众一样,上演一场场生死时速。
参照这张国内家庭支出结构图:
可以发现,如未配置相关保障,在风险面前,比如一场大病,如果你还在供房,那么首当其冲的就是房子可能发生断供危机。
生病期间先不说收入大打折扣,巨额的医疗开销在现实中也已经让不少家庭作出了卖房治病的选择。
由下至上,是养老以及育儿等阶段性大额开支会加剧经济压力。家庭条件不错的同学,也可能会牺牲老一辈的养老资本。
比如此前引发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uyingzideren.com/sybxtz/40463.html